竹洲
在宁波月湖的南端,有一弹丸小岛,四面环水,风景清幽,她就是我的母校—竹洲,早在宋代就是个学术重地,已名闻东南。
竹洲岛1912年起创办学校,始名“宁属县立女子师范学堂”;此后校名几经更改:(1924-1927)“中山公学”;(1927-1931)“宁波市市立女中”;(1931-1941)“鄞县县立女中”;(1941-1946)“鄞县县立联中”;(由“县立女中”、“甬江女中”、“县立商业职业学校”、“县立乡村师范”合并);(1946-1950)“鄞县县立中学”;(1950-1954)“宁波市市立中学”;(1954-至今)“浙江省宁波市第二中学”。历经百年风云,桃李满天下。
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我在竹洲度过六年青少年时代,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;因一位老朋友之约,为宁波竹洲提供些资料,于是打开尘封多年的箱底,打捞起半个世纪前记忆的碎片,以酬友情。

从月岛花屿南望竹洲(1) (民国时期)

从月岛花屿南望竹洲(2) (21世纪)

从桃花堤北望竹洲(1) (民国时期)

从(桃花堤)今长春路塑像处北望竹洲(2) (21世纪)
上世纪六十年代宁波二中建筑物分布示意图(凭记忆绘制)
1.大门,2.6.8.二层教室楼,3.二层古建筑(各教研组和图书馆),4.礼堂(二楼宿舍),5.教育楼实验室(尚存),7.三层教室楼(1963年拆旧新建),9.理发室,10.11.宿舍和辅助用房(二层),12.阅览室,13.女厕所,14.挂钟的沙朴树(尚存),15.银杏树(尚存),16.小操场,17.花园和大树,18.学校墙报新闻中心,19.前门桥,20.后门桥,21.一排参天的法国梧桐,22.河埠头,23.体育用品室,24.厕所。
今日二中已面貌全非,除5.教育楼实验室、14.沙朴、15.银杏树之外,其余统统都已经不存在了。
读初中时我爱画画,下面三图是当时在校画的写生:

在示意图上A处看学校大门

在示意图上B处看古建筑走廊
在示意图上C处视角写生,该楼是目前唯一尚存的建筑。
建于20世纪初,外观水泥红瓦,内饰全木结构;紧挨建筑的北侧墙面,立有一碑,上面有沙孟海先生书写的碑记。碑文不仅追溯了竹洲岛自宋以来悠久的办学历史,也记录了当年出资建造该学舍的政要名流。其中排名第一位的是当时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的蒋介石,后面还有上海滩的青帮老大杜月笙以及作为蒋介石“御用笔杆”陈布雷等人。
竹洲遥远的求学生活已逐渐淡忘,有三椿事却留下深刻印象。
一,有一年,语文教研组发起的教师书法展览,凡语文老师均须参加,一时间在那学校中心走廊里,放满了大大小小条幅,各种风格、神韵的毛笔字,林林总总;字如其人,反映出老师们不同的性格特点,煞是好看;至今我还记得我师孙义琦老先生在宣纸上写的那二句:“书到用时方恨少,事非经过不知难。”它深深地留在我的脑海中,伴随我生活的历程。
二,有年夏天,下午课后学校有游泳活动,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同学,在月湖游泳时溺水身亡,消息传开后,第二天上午,学校的宣传栏、墙报上贴满了老师、学生自发的悼念文章和诗词,情之深切与悲痛打动着毎个人的心,整整一星期,学校都沉浸在哀悼之中;对他人的关爱,对生命的珍惜,人人都上了难忘的一课。
三,排球是二中传统强项,毎天下午课后,只要天好,高年级同学必在学校的小操场上比一场排球赛,四周围满了观赛的学生和教师,哨声欢呼声响彻竹洲上空,那些比赛的同学在这样的氛围中更是尽情地发挥技能,比赛往往十分精彩,这是放学前的大戏,我毎次必看。
五十多年过去了,我翻动着这些发黄的旧纸,心里充满着怀念与感恩,竹洲,这是个神奇的地方,愿今后的人们珍惜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