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网上发现了一张早期水则碑的老照片,勾起了我的回忆。这张照片应该是拍摄于20世纪40年代以前。

上世纪40年代的水则碑
那时我刚从鄞县农村来到宁波江厦当学徒。有一次一位同事带我到镇明路宝奎巷访友,去的就是照片中所拍的地方。晚上摸黑进入一座古宅,在一间小屋子里看到一位上年纪的男子很辛苦地用锤子打锡箔,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因为是在晚上没有注意到这座水则碑亭,但对这条后来被填埋的河道和河边的宅院记忆是很清楚的。这里被称为平桥头,但那时修起了镇明路,平桥已经不见,只留下了地名。
水则碑始建于宋理宗宝佑年间(1253一1258),距今已七百余年。水则碑上刻着一个大大的“平”字,作为测量河道水位的准则,如果水面与平字的下一横相平,表示水位正常,若是水面淹没了整个平字,表明发生洪涝灾害,必须开闸泄洪排涝。古时的地方官员,就根据水平面这个科学原理,设计了这个水文测量站。修复后的水则亭的上额镌刻着“恶盈流谦”四字,就包含了泄洪防涝的涵义。

水则碑在考古发掘出土时,上半截断裂

修复后的碑亭,水面接近平字下横,表明水位正常
记得小时候,每到台风季节(那时叫"做风水"),雨量集中,河水猛涨。有一年从宁波回鄞东老家,乘坐脚划船,不是经桥洞过,而是从桥上过,印象十分深刻。每当洪水泛滥成灾,家家户户都会进水。所以,当县令的就会把抗洪排涝放在重要位置,需要经常了解水位,预作准备。这水则碑保水乡百姓的平安,是立了功劳的。

(2014年7月20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