土“吊扇”见证了改革开放后的巨变
悦声天籁
那天是入夏后较为闷热的一日,我打开空调舒舒服服地坐在桌前看书。凉爽的空调风舒缓了我心情,闷热感顿消。稍后,我呷了几口茶,伸了伸懒腰,心中不由想起了40年前夏日里没有空调、电风扇的难熬日子。
提起旧时的日子,得先要讲一讲40年前市民的住房环境。那时由于国家科技落后,经济贫乏,市民住房面积不仅小,其房体结构多是砖木结构的低矮老屋。旧时的房子大都建在小街小弄旁,且是老墙门式的“群居房”。邻里间宛如住在一个开放型的“大家庭”,抬头不见低头见。尤其在盛夏的“三伏天”傍晚,男女老少都会倾家出动到街边乘凉,形态更是一目了然。男人们大都赤膊打丁,一些多汗症者在颈上还挂上一条擦汗的土毛巾,手摇一把席草制作的扇子,边扇凉边擦汗。妇女和年龄大的老人,另有一种避暑的方法。他们拎把竹椅,到墙门口或弄堂的过道处兜一兜“弄堂风”。有小孩的妇女拿上一把草编扇子,为“宝贝”扇扇风,掸掸蚊蝇,讲讲故事,渡过暑夜的难耐时光。
有一天,气候异常闷热,傍晚的气温仍高达39℃。地面上的热浪久久不散,母亲和邻居们只得在屋檐下泼水消温。耐不住闷热的不少邻居早早在门前摆上竹椅、凳子,操着扇子坐屋檐下纳凉。有的家庭还摆开了桌子,搬来碗筷,全家人要在星光下吃“露天饭”……
我无意中扫视一会四周,发现在乘凉的邻居中唯独少了童师傅一家人。他们租住的二楼房间,在我家后房的对面,中间只隔了一条三尺阔的弄堂,对窗相望可一目了然。“介热天他们为啥还窝在家里呢?”我心中愕然:会不会是全家人都中暑了?得去探个虚实。
我于是摇着扇子上楼,来到后间的窗前朝对面张望。此时,夜空里仍无一丝微风,却发现童师傅家的窗帘在不停地飘动。透过窗帘的一角,只见童师傅房上的一根横梁上悬吊着一面硕大的硬纸板。我观察许久后才看清:原来横梁上装有两枚等距离的钩子,纸板的上部有两个环正好扣在横梁上。这块硬纸板由前后两片折叠组成,面积估计有100×150公分大小。其中的一片,在折叠部位的中心装有左右两个对称的小环,用一根绳索穿过两个孔,然后再把两股绳合并呈Y字形。绳索的一端连接在板壁上的一只活络葫芦。当绳索放松时,硬纸板呈垂直状(纸板的下端有一个配重装置)。当绳索拉紧时,硬纸板略呈45度角,摆动的幅度可由绳索掌控。需要风力加大时,可加大拉动的角度。
我看了一会终于回过神来:“哈!这是啥玩艺儿?”房梁下的纸板经一前一后的摆动,鼓起了阵阵的风力,难怪窗帘布在无风的夜晚会幑微的飘动。稍一会,我又移步往左侧瞧,终于发现童师傅一家人围坐在靠壁的圆桌前用餐。此刻,我终于明白了……原来挂在粱上的硬纸板是童师傅发明的“吊扇”,一人稍加拉动活络葫芦,全家人就能享受到三伏天的清凉。
我如探险家发现了新大陆般惊喜,立时下楼走回前庭,把童师傅家有“吊扇”的事当成了新闻讲给母亲听。母亲说,这就是吃技术饭的好处,童师傅早年学过“外国铜匠”(钳工),且有点小聪明,他能造出“吊扇”实不感到意外。母亲还说:童师傅去年还用马口铁皮做过“五更鸡”(煤油炉)哩!
往事一晃过去了40多年。打从党制定了改革开放政策后,原先我们居住的老屋旧街已先后拆除,城市多了一块鸟语花香的绿园。往日的左邻右舍,也搬迁去新建的住宅小区。
时光流逝,在改革开放40年中,人民群众的生活起了翻天覆地变化。夏天里,现在家家户户不仅都有了空调、电风扇,还用上了冰箱……
常言道,忆旧能知恩。在每年的盛夏时节,我总会自然地想起老童家的那台土制的“吊扇”。它让我重温了旧时落后的生活场景,也加深了对新时代幸福生活的感受。不是嘛,这一切得归功于党的正确领导,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带来了“红利”。国家变富强了,人民安居乐业了。
时下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夏季,不由又勾起我旧时的记忆。那年,老童师傅是位50来岁的壮汉,如果现在仍健在的话,他应该是位年届90多岁耄耋翁了。我还曾经这样想过:要是老童家那台土“吊扇”现在还保存着的话,实能进“非物质文化”博物馆了。它不仅见证了改革开放前后的变迁,也体现了人有穷则思变的雄心和追求。